一切行为的转变都是观念转变的结果。对于许多观点和理论,也许你认同,但认同并不代表内化,只有内化到自身一部分的观念才会指导行为。所以首先,我们要从观念上去理解接纳这件事。
在育儿的路上做父母的会遇到很多挑战,最难的恐怕莫过于接纳一个孩子最糟糕的时刻。而接纳,恰恰是育儿的起点,接纳,指的是情感上的接纳,接纳孩子本身,而非他的行为。所以,接纳的第一步,其实是课题分离。把人和事分开,把情绪和行为分开。我们要在脑海里植入一个理念:糟糕的不是孩子,是孩子的行为;糟糕的只是当下,不是永远。
孩子四五岁了还不能自己好好吃饭,不能自己好好穿衣服,不能养成好的习惯,摔东西、发脾气等等,这些都属于不好的行为。不好的行为,我们不能纵容,要纠正,但很多时候,我们把孩子的行为等同于了孩子,孩子就无法接受你的批评、纠正,他会觉得你是在否定他这个人,他会觉得你不爱他了。
要立威,先施恩。在孩子认可你对他的爱以前,尽量少批评说教,即便是引导,也要让孩子感受到爱,是引导,不是否定。去强调正确的做法,而不是否定错误的做法。
父母是因,孩子是果。父母是根,孩子是树。孩子的每一个糟糕的瞬间都是基因加环境的结果,两者的生产者都是父母。所以,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。如果父母能坦然直面这一点就会对孩子少了很多指责。孩子就像一颗小树苗,有无限生长的可能,任何时候的改变都不晚,最佳的改变时间是现在。有了这样的观念,才能对孩子少些愤怒,少些焦虑,也少些期待。
具体该怎么做呢?
当孩子表现出糟糕的行为时,先不要发脾气。这个步骤是最难的,怎样才能不发脾气呢?给自己一个预期。比如我会告诉自己,给我儿子20次糟糕的时刻,这20次,我接纳,包容,允许,等他冷静过后,哄他开心起来,然后和他做角色扮演的游戏,把刚才的情景重复一遍,演绎正确的做法,什么都不用说。行为永远比语言更有力量。
平时多灌输“爱和规则是分离的”这个概念。让孩子知道,父母对他的爱,和给他的规则是两回事。他做错了事情,或者不合理的需求不能被满足,这些都是规则,并不影响父母爱他。比如我会在我儿子好的时候多鼓励他,多让他自己做决定,不干涉他。当对他肯定的时候多过否定的时候,他就会觉得自己还是好多过不好,觉得自己是被认可的。
降低对孩子的预期。世界上永远有一个比你家孩子更糟糕的熊孩子,这都不算什么。幸福也好,悲伤也好,更多的时候是比较出来的。别总是对自家孩子有太高的期待,在心里定一个最低标准。比如我会从孩子能好好待1分钟,到能好好待10分钟,以此类推,每达成一个节点都是对自己和孩子的奖赏。这个方法特别适用于各方面都比较慢的孩子。
强大自己的内心。要让自己境随心转,而不是心随境转。不要被孩子一时的糟糕带节奏。从心理上和孩子分离,行为上给孩子支持。多记得孩子一些美好的瞬间,忘掉不愉快的瞬间,用美好的过往打败现实的糟糕。我会在平时记录下孩子每一个可爱的瞬间,没事翻出来看看,从潜意识上修正对孩子的看法,让美好代替糟糕,首先作为家长自己,就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好的。只有你打心眼里相信你的孩子是美好的,你的孩子才会变得美好。
给孩子树立好的形象。别看孩子小,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在他心里留下痕迹,然后寻着这个痕迹画出一个父母的样子,再照着这个样子去打造自己的样子。孩子是最擅长模仿的,父母如果能利用好这一点,时刻给孩子做好榜样,孩子就会有样学样,复制你的样子,你的生活,你的习惯。比如我喜欢看书,我儿子喜欢上阅读也是一件很轻松的事。想让孩子少看电视,父母首先检讨自己是不是爱玩手机。总之,你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子,你就先把自己变成什么样子。
接纳孩子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先要接纳自己,接纳他人,接纳环境,接纳万事万物,才能接纳世界,接纳孩子,接纳孩子的好与坏。